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你的生命症狀凸顯你的疾病

鍾馬田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107:8, 15, 21, 31)

我每次以詩篇為講道題目時,都會特別指出,詩篇是一首詩,應該整體來看。當然其中有一些單獨的經節特別值得我們深思和留意,但一般說來,詩篇的寫成是要表達一整個貫徹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大多數詩篇都如此,詩篇第一百零七篇就更是如此了。因為這一篇雖然包含四十三節,但只傳達一個偉大的信息。它只有一個主題,而以四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方式各異,主題卻不變。從某方面說,作者的整個目的是向人顯示:即使只有一個主題,但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8, 15, 21, 31節)

詩人一再重複這些字句(他似乎已預期到現代人的說法),以提醒我們基督教會最令人矚目的事實之一,同時駁斥世人對教會的一項議論。你應該很熟悉這議論,或許它也經常發自你的口,我毋須多花時間描述。這議論乃是:宗教和屬靈經驗並非掌管整個人類最重要的力量,它不過是在表現一些與種族或氣質密切相關的特色,特別是那種最原始,最沒有文化的直覺。

觀察家出於好意,指出有些民族較傾向於接受宗教。另一方面他們卻極力否認基督徒所宣稱的信息——所有人都需要神,需要屬靈的生命,若離了神,人只有滅亡一途。他們容許別人敬拜神,只要那些人願意或自認這樣作於已有利,可是他們自己卻無法忍受那些滿懷宗教熱忱的人之邀請,包括苦口婆心的哀求,甚至在他們極力拒絕時就恐嚇將來必面對可怕的結局。

有些人把基督徒的信仰當作安全活門,對他們來說,信仰或多或少是一種無害的弱點。如果有人建議他們嘗試接受這信仰,他們就感到不悅,甚至被激怒。有一次就有人對我說:

「你們基督徒真是厚顏,好管閒事。我從未強迫你們喝酒、吸煙、打高爾夫球或接受保守派的政治理論,也未要求你們隨從我的嗜好和娛樂,你們又何必干涉我呢?你們有什麼權利聲稱只有你們的觀點能放諸四海皆準?何不讓每一個人各取所需?既然我們各不相同,何不讓我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品味和理念?」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基督徒的信仰和人生觀基本上只是一種觀念或個人的喜好,所以持這種信仰和觀點的人一定氣質相近,物以類聚。正如人在音樂、科學、政治、文學等不同領域中各有所長,你也能在某一種類型的人裡頭看到熱忱的宗教氣質。他們認為既然這只是許多類型之一,所以你若堅持每一個人都信同樣的宗教,就像堅持每一個人都得有音樂天分一樣愚昧。他們辯稱,每一個人應該依照自己特殊的需要去完成救恩,若罔顧個人在氣質和天性上的差異,堅持大家都有同一個救恩,就未免太離譜了。

這種理論最大膽、最普遍之處即在此。另外還有一些更詭譎的說法,今天常常在教會中出現。其中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一個對基督教毫無所知,從未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人,仍然可以作基督徒。他們說,「這人不屬￿任何教會,也不相信教會所教導有關耶穌基督的事。他不是那類型的人,但他沒問題。他的道德生活和好行為就是最佳證明。」

這裡所持的是同樣的觀點。這個人不肯公開而積極地承認自己的信心,也不喜歡和其他基督徒一起讚美神,但若比起那些公開承認信仰、上教會崇拜的人,即使不比他們好,也差不到那裡去。今天我們甚至可以從教會裡的人口中聽到這一類說法。這真是可悲!或許他們並不自覺,但他們實際上已給那些攻擊基督徒信仰的人留下了把柄。

這首詩篇的作者對其力加駁斥,他用一個有關基督教會和基督徒信仰最驚人的事實來提醒我們,這信仰本身是宇宙性的,包羅萬有。我們觀察現今和歷代以來的教會,必然會注意到,教會最令人矚目之處,就是她一直吸引著各式各樣的人,她的會眾組合真是五花八門,有各種不同的性情、氣質。她擁有無窮盡的力量。她所代表的人形形色色——熱情、冷靜;感性、理性;多愁善感,理智冷靜;注重美感,實事求是;理想主義,現實主義;有藝術天分,長於科學;輕易相信人,常生疑心;機智伶俐,木訥寡言——所有類型都可以在基督教會中看到。如果我們忽略這已歷經兩千年而屹立不搖的事實,而仍然堅持所謂的“宗教氣質”,就是自欺欺人。

是的,詩篇作者提醒我們這個事實。讓我們觀察他所用的方法。他呼籲教會聯合起來。他建議教會召開一次大會,或者成立一個由各年齡、各地方信徒組成的龐大詩班。他絕口未提我們通常談到的人為區別。至於一般人所謂宗教與種族特質息息相關的說法,他也置之一旁。

「願耶和華的贖民說這話,就是他從敵人手中所救贖的,從各地、從東從西,從南從北,所招聚來的”(詩107:2-3)。這是他的呼籲,也是他的邀請,東!南!西!北!他們從各處而來;羅盤上的每一個定點都能代表他們所來自的地方。他們不僅來自世界各角落,並且他們的經驗、性情、生活方式也南轅北轍。

但詩篇作者仍然邀請他們唱同樣的歌,「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又一再重複唱道,「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說不同的語言,人生經歷各異但他卻邀請他們唱同樣的歌,稱謝讚美耶和華。他接著解釋提出這呼籲的原因,分析這種奇妙的合一之理由。他所持的理由是什麼?

同一種病四種徵狀

首先,他清楚指出這些人雖然外表差異甚大,但他們卻擁有共同的經歷:都患了同樣的疾病。作者此時就以一個心理學家和高明醫生的姿態出現。他一一指出他所診斷出來的每一個病徵。但僅僅指出徵狀還不夠。他仔細檢驗,追蹤其起源和肇因。他似乎說,徵狀本身不是疾病,它只是揭露疾病的指標,所以聰明人不會對病徵掉以輕心或加以掩飾。他會好好利用徵狀,以發掘疾病的根源。

這首詩篇至少提出四個我們必須讚美神的原因。此處描述了四種經歷,根據作者所言,這些經歷並不是顯露四種疾病,而是顯出同一個疾病的四種徵狀,這疾病就是罪。

如果只是倉促而膚淺地一瞥,這些經驗看似差異甚大,其實基本上無分軒輊。這是基督教信仰很重要的一點。它深刻地審視生命,詳加分析、解剖,並且教導說:罪就是整個人類最普遍的成分。因此基督教信仰並非少數人特有的嗜好。它有一個信息給全人類,它對每一個人均攸關重大。有一些膚淺的人生觀將人類劃分成許多小圈子,只有最具遠見卓識的人,包括基督徒和非信徒,才能看出整個人類基本上是合一、團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魔鬼企圖說服我們相信,人類彼此相去懸殊,但基督徒信仰卻強調,當我們面對神時,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讓我們來看看詩篇作者所提出的四種情況。

第一個畫面:曠野漂流

第一個畫面是第四節至九節,描繪絕望的旅人在曠野荒地中漂流。他們迷了路,渴望找一個「可住的城邑」,卻遍尋不著。他們「又饑又渴,心裡發昏」。詩人心中可能浮現出古時候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情景。他可能是指那次經歷,出可能指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國的漫漫旅途。

不論如何,這裡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畫面,讓我們看見許多人的屬靈歷程,生動地描繪了那些最後終於來到基督面前的人一路上的遭遇。他們通常屬￿知識分子一流,非常關心生活,經常思想、閱讀、深思。但沒有多久他們就發現自己對人生和人生的意義、目的、結局所知有限。他們感覺好像在曠野流蕩,有責任儘早從中脫離。於是他們設計好脫身之計。

起初他們還滿懷信心和盼望。他們開始閱讀更有深度的書籍,參加哲學、心理學或其它課程,企圖以此來解決人生的問題。他們認真學習,勤勞不倦。但過不了多久,他們開始明白詩人所謂“在曠野荒地漂流”的話,用來形容他們,真是再貼切不過了。他們有一種孤單寂寞的奇怪感覺。

縱目四顧,人們雖然處境相同,面對同樣的問題,卻似乎無動於衷——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能力或時間,或動機、心態去作研究、廣泛閱讀,或解決問題。至於他們自己的情況又如何呢?曠野人跡罕至,他們一路上遇見的人寥寥無幾。這是一段孤獨之旅。

他們一邊前進,一邊安慰自己:身為開路先鋒,等找到新疆域,就是那應許之地,我就可以回過頭來,引領其他較遲鈍和愚笨的人前往。這是冒險家和開路先鋒一貫的做法。於是他們忍受孤獨,奮力前進。

他們藉著知識和屬靈上的追求,去發現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以及人生的意義。他們尋找一個「可住的城邑」,好讓靈魂得到安息。路上遇見的人不斷告訴他們,只要跟隨前人留下的軌跡走,就能找到那城。他們追蹤了一陣子,仍然見不到城邑的蹤影。然後他們去跟隨另一個人,發現似乎另有一條足跡可循,但結果還是一樣,城邑仍然無影無蹤。他們跋涉了千山萬水,被無數海市蜃樓所矇騙,仍然找不到安息。他們心裡開始發昏,身體已筋疲力盡,又饑又渴。

他們感到此行一無所獲,而且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早知道就根本不要開始這趟旅程。」「但願我們從未起過這念頭!那些活得像值物人,從來不理會人生問題的人多麼幸福啊!」

我的重點是,即使集合所有聖賢和哲學家的智慧,也無法找出滿足人心最大渴望的方法。他們帶領我們前進,一再許下誘惑人的諾言,但到最後我們卻發現根本沒有城邑的影子,只有一大堆模糊的理論,意見,和假定。所有在曠野漂流的人最後只能作兩件事。他們或者在絕望中宣佈放棄,或者像此處所說的,「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換句話說,他們不是放棄,就是成了基督徒。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沒有一個靠自己走出了曠野。

第二個畫面:被捆綁

再來看第十節至十六節所陳述的第二種類型。此處我們看見有些囚徒,他們是「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被困苦和鐵煉捆鎖」。試著體會一下字裡行間所透露那種警衛森嚴的氣氛。他們不僅手腳上了鎖鏈,而且囚室也是銅牆鐵壁。

這正是罪人的寫照!事實上每一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被捆綁。還有什麼比手腳上的鐵煉,囚室外的鐵條銅門,更清楚地說明邪惡思想、卑劣惡習、和損友所具有的強大控制力?有誰會愚昧到否認這畫面所透露的事實?要與狐朋狗友一刀兩斷,豈非易事?你能不費吹灰之力就革除一項行之有年的惡習嗎?你能輕易控制自己的心思,把一切不潔的思想、惡劣的想像,和苦毒的批判與嫉妒,一掃而空嗎?

你自由嗎?你能不受朋友的控制,和別人的影響,不受惡習的轄治,不被那能帶來絕望和羞恥的罪所捆綁嗎?你是否嘗試著掙脫這一切束縛?你能打破圍繞在四周的銅牆鐵壁嗎?有誰能不靠外力協助而做到?除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賜下的新生命和能力,還有誰能做到呢?

這個畫面初看之下似乎與第一個大相徑庭。誰會把在曠野漂流的旅客與這個可憐的囚犯相提並論?前者可以自由行動,後者卻被鐵煉捆綁,在戒備森嚴的監獄中顯得那麼無助,毫無行動的自由。其實他們有很多類似之處。兩者都失敗了,都處於絕望之境。前者或許主要是理智上的失敗,後者主要是道德上的失敗。但他們都同樣一敗塗地,絕望無助。

第三個畫面:臥病在床

第三個畫面又與其它兩個不同。第十七節至二十二節的畫面代表了一個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人。他「心裡厭惡各樣的食物」,事實上他已「就近死門」。此處設有暗示他在理智上有所失敗,或被某種明顯的罪所捆綁。

這裡沒有提出孤寂的曠野,也未提及戒備森嚴的監獄。這個畫面安靜得多。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形容枯槁的人,顯然已命在旦夕。他們把世上的幸福建立在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上,結果卻大失所望。或許是親愛的家人離世,或者是人生最大的夢想落空。或許是一次可悲的盼望幻滅,或遭到最信靠的朋友背叛,所有夢想瞬間化為烏有。

他們陷入愁苦和絕望之境。他們試著自我安慰,別人也企圖伸手相助,但無一奏效。他們不肯受安慰,逐漸失去生存的勇氣和興趣。憂愁悄然掩至——他們變得孱弱不堪。

對於這種人,我們不可太過於苛責。其實他們自己也無能為力。若一味勸他們忘記過去,努力面前,這樣做不但愚昧而且殘酷。他們已筋疲力盡,連思想的力氣都已耗盡。他們無法打起精神;生命的發條已經停滯。他們已山窮水盡,成了自己的憂愁和悲傷之受害者,就像前兩種類型的人一樣可悲。

從某方面說,他們與醉漢無異。酒醉的人受酒精捆綁,他們卻被自己的憂傷困苦所奴役。同樣都絕望無助。雖然可能一個受人尊重,是教會的會友,另一個卻因暴力或不軌而遭人輕視,但二者面對的問題都一樣嚴重,只有基督能幫忙解決。

第四個畫面:隨波搖晃

第二十三節至三十一節呈現的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畫面。此處我們看見海上起了暴風,船隻在波浪中猛烈搖晃,可憐的乘客大驚失色,惶恐不安。「海中的波浪也揚起,他們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他們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好象醉酒的人;他們的智無法可施。」

這情景可以輕易憑想像而得。我們看過太多人被罪的欲望和情欲拋上拋下,一如船上的乘客。多麼可憐啊!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完全失去控制,船上唯一的舵已被沖走,真是束手無策。基本上這和前面描述的幾種類型一樣。他們都是失敗者,面對著生、死、永恆,面對著神和神對人的要求時,他們都一樣彷徨無助。

不僅是這四種類型,你能想像出來的其它類型也一樣。詩人實際上這樣說,你可能感到奇怪,為什麼我要呼喚這些人來一起稱謝神。或許你會問,你怎能把這些相去懸殊的人集合起來?讓我告訴你原因,其實他們有共同的需要,他們都意識到面對著生死關頭時,自己是多麼無助。雖然他們表面上差異甚大,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6, 13, 19, 28節)。

親愛的朋友,好好面對你自己吧!別再重蹈世界的覆轍。要作聰明人。不妨誠實面對生命、死亡、神,和永恆,直到你體會到自己的孤立無援。你知道如何生活嗎?你能掌管自己的生命嗎?你知道如何死嗎?明白了你的處境之後,就當“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不論你擁有怎樣的氣質,不論你有何特色,不論你和別人有多麼不同,請記住:你不過是一塊平凡的泥土,你和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感染了一種稱為“罪”的可怕疾病。

同樣的頌歌

或許我花太多時間來談論疾病了,但只有意識到自己有病的人才會去求醫。然而明白自己的需要,並不能使我們歌唱。「在苦難中哀求神」並不是唱歌稱謝神。從某一方面說,這是組成詩班的動力,但這不等於出聲唱歌。那麼我們又如何解釋這裡提到的唱歌、音樂、喜樂和感恩呢?有兩個理由。

第一,神的恩慈。我們剛剛才提到那些人在苦難中哀求神。他們試過了所有的方法,已經黔驢技窮。他們嘗試了專家提供的一切解答。他們經常聽到基督徒的信仰,耶穌基督和神的慈愛、憐憫,卻一律等閒視之,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仍然依靠自己和別人設計的解決之道。但這些顯然是罔然無效的,如今他們只好再回到神面前。他們在極度絕望和困惑中轉向這位久被他們忽略的神,其實他們應該一開始就向他求助。

如今他們看到自己的愚昧,知道自己侮辱了他。他們終於領悟到自己完全在神手中,他可以任意對待他們。即使他拒絕他們,打碎他們,他們也無權抱怨。他們看見自己充滿罪惡,恣意妄為,愚昧驕傲,什麼也不配得。他們這微不足道的人,竟膽敢抵抗永生全能的神;他們的生命好象煙霧或雲彩,可以轉眼消失無蹤,他們竟背叛創造萬物的主!他們是他手所造,是他用泥土成型的,而泥土竟敢抵抗陶匠!除了被擊打成碎片,被咒詛下到地獄,他們還能期待什麼呢?

這是他們來到永生神面前時的感覺,他是一切的源頭,是自有永有的神,也是他們僅存的盼望。他們有一種恐懼——沒有他們,神照樣存在;祂根本不必聽他們的哀求,也不必理睬他們。儘管如此,他們仍決定孤注一擲。他們向神呼求,把自己完全交給他,求他赦免,並求他賜力量。

出人意外的是,祂竟聽到了,祂居然俯下身來,側耳而聽!祂並未將他們趕到地獄,或判他們永刑,或嘲笑他們終於落到了祂的手中;祂反而救他們脫離困境。哦,何等奇妙無比的恩典!永恆的大愛!雖然我們罪惡昭著,公然叛逆,雖然我們自高自大,不可一世,雖然我們百般侮辱祂,虧欠他,雖然我們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才轉向他,但他絲毫不計較這一切。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五8)。哦,奇異恩典,浩翰大愛!不僅如此,保羅在同一章又說,「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

你明白了嗎?詩人在第七節說,「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是的,祂領他們前行。但更驚人之處,足以讓我們永遠歌頌的是,祂因愛我們,而領我們「走直路」。儘管我們悖逆,偏行已路,祂仍然在我們還做罪人、與祂為敵的時候,就為我們預備了道路。

祂拯救我們,赦免了我們一切罪行。任何人若明白這一點,就不得不放聲高歌。還有什麼其它主題更能攪動我們的靈魂?還有什麼詩歌比這頌歌更貼切?聖經告訴我們,這是天堂之歌,我們將在永世裡歌頌「曾被殺的羔羊」,祂「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啟五12-13

你是否因他們全都出聲歌唱,而且唱同樣一首歌而感到驚訝?只有一首歌!他們都經歷並接受了神在主耶穌基督裡的白白恩典。他們都欠下祂如許恩情!他們原本無藥可救,一敗塗地,但祂拯救了他們。

第二個理由是,神在他們身上作了奇妙而驚人的改變。不論他們先前的光景如何,他們都得了拯救,如今滿有喜樂。他們來自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需要,但一切需要都得了滿足。想想看這些人原本迷失方向,下在監裡,孑然一身,生活失控,但他們裡面有了始料未及的轉變。

祂救他們脫離苦難,「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祂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他們出來,折斷他們的綁索。」「祂他打破了銅門,砍斷了鐵門。」哦,何等奇妙的救贖主!「祂發命醫治他們,救他們脫離死亡。」最後,「祂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祂就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

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獨唱之後,是全體大合唱!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

這是理性上的安息和平安;有一個屬靈的城邑可居住;舊習革除;罪被征服;居民得享幸福、喜樂、心中湧出新歌,即使在患難和困境中仍有喜樂,相信「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生活有目標,知道神將引領我們跨越死亡和墳墓,安抵天家。

這榮耀的救恩將賜給每一個「有智慧……在這些事上留心」(43節)的人,他們向神哀求,並且將自己交給那可稱頌的救主耶穌基督。不論你的環境如何,光景如何,立刻轉向祂吧!「祂能,祂也願意。」這條道路已經預備妥當。「切莫再猶豫!」你若肯轉向神,就能立刻加入這個大詩班和其他人同唱羔羊之歌。

(摘自《舊約福音講章》,美國活泉出版社,2004;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因信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