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清教徒的聖潔生活

I. 清教運動的歷史背景

清教運動起源於十六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教會。雖然英國教會於一五三四年脫離了羅馬教庭,由英王享利八世自立為教會之首,但這只為順應改教潮流,而非真正希望在宗教上有所改革。直至一五五八年伊麗沙白女王時期,教會內部仍腐敗不堪。在一六四年底,英國議會負責懲查教牧人員的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次調查結果,竟有一百多宗有關教牧醜行的案件,並稱仍將繼續調查以至盡數發現這種有虧牧職的事例。此外,本仁約翰(即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中也暗指教會中有很多偽善的人,他們「雖說服事神,但卻到酒館中去,常存貪心、淫蕩、濫交,口中又常出污穢的言語,咒罵的聲音與謊言」。此外,也有很多利用宗教圖利的人,他們「斂財的藝術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或用強權去奪取,或用欺騙之術或用拍馬的方法,或利用親戚援助,或假充宗教的熱忱」。可見這時英國教會的道德標準己大大地偏離了真理。

而所謂「清教徒」乃當時教會一部份虔潔信徒感到要進一步改革及肅清教會一切不合聖經之處,竭力要求信仰上純以聖經為準則,而非以教會或所謂傳統制度作為信徒應加遵奉的權威。他們特別強調教會必須是具備聖經所示條件的真宗教和聖潔無疵的真教會。所以,清教運動的本旨是在於宗教醒覺,著重教會紀律及信徒本身的修養工夫,希望重新建立教會整體的聖潔生活。

此外,清教運動不單旨在淨化教會,亦深願透過教會的道義力量來改良社會風俗,革新政治,而使整個人生得到實際上和精神上的改良。

當時很多信徒領袖的作品都集中於糾正教會問題。巴克斯特所著《基督徒守則》正詳述了基督徒在各方面生活上的責任。而他另一部有名的《革新的牧師》(1656年初版)則針對教牧的腐敗;他不是消極地討論如何懲戒那些敗德劣行的牧師,而是更積極地對教牧人員作勸勉。其中他痛訴英國社會中有大批心靈饑餓的羊及無數喪失的靈魂,迫切需要牧養,若教牧不盡職份,還積習難改,豈非整個英國教會的一大悲劇。他勸勉教牧要使會友能「聖潔並關心他們的團契、紀律、完美和力量,保全、促進對神的正當敬拜」。而約翰歐文(John Owen)則眼見清教徒在克倫威爾(Oliver Cromewell15991658)帶領的英聯邦統治下分裂而寫成一些著作,如《信徒中罪惡的恥辱》(Of the Mortification of Sin in Believers, 1656,《誘惑》(Of Temptation, 1658)及《常在心中罪的本質、能力、欺騙性及廣泛性》(The Nature, Power, Deceit, and Prevalency of Indwelling Sin, 1667)。提醒信徒操練聖潔和治死罪欲的重要。後來,查理二世(Charles II)登位,以強硬手段壓迫清教徒,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便在1678年被困獄中寫成,其內容描述了信徒在敗壞的世俗和教會打擊下內心的掙扎和如何持守真理,雖受逼迫仍堅持下去。

本文是要藉研究這些響應教會腐敗而寫成的作品,探討清教徒的聖潔生活,盼望成為今日信徒追求聖潔生活的一些反省和方向。我們會先探討他們所指的聖潔生活有什麽意義,其標準和內涵,再進一步了解他們操練聖潔的方向,最後是他們如何抗拒世俗的敗壞影響和挽回罪中頑梗的信徒。

II. 聖潔生活的意義

要了解清教徒對聖潔生活所定的意義,便先要了解當時教會內的情況。為要糾正那些宗教偽善者和那些只靠行為的信徒的錯誤,聖潔生活的內在和外在表現必須加以強調,而另一方面、神的恩典如何作成這工作更是一重要的基礎。以下是其中的要點:

A. 內心的更新

正如《天路歷程》中的「唇徒」,當時教會中有很多只會講很多屬靈道理的人,但他們內心卻沒有宗教。他們既沒有祈禱,也沒有悔罪的表示。所以清教徒十分強調聖靈在信徒內心更新的工作,如約翰歐文曾指出:

「聖靈不斷地聖化信徒的靈魂,洗淨其中的罪污,把信徒的形象更新在他們心中。這樣,信徒就能心靈誠實地並帶有恩典的慣性紀律順服上主。這乃是聖靈對我們本性的全然更新,通過耶穌使我們更像上主……我們的聖潔,正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和所達致的果效。」

可見,這種聖靈的工作是建基於基督救贖的客觀真確經歷,使信徒順服神和擁有他的形象。而主觀方面,信徒自己也能經歷到這種聖靈的工作。本仁約翰細致地描述了這種內心的經驗:

「聖靈感化他的心,使他知曉他自己的罪......就會覺得罪的可憂與可恥。在他心中,他又找到了基督是世界人類的救主,覺得人生中非與基督親近不可,追求的心如饑如渴......也喜歡聖潔的事。」

本仁約翰指出這種聖靈感化是信徒自己能知道的,雖然有時還會生疑團。

B. 內外皆合神的話

在見證方面,那些偽善者更不斷絆倒人、褻瀆主名,如果一有機會,便會欺騙、勾引,用各樣方法討人的便宜。因此,本仁約翰力指信徒外在的生活表現必須與內心聖靈更新一致:

「就是在外或在家,言語行為都是聖潔的。使他內心對於罪,會生出厭惡的心;對於家庭與社會,都會鼓勵人們去行聖潔無罪的行為。」

而這種內外的一致的準則並非人自以為好,乃是以聖經為標準:

「上帝說我們怎樣,我們就把自己當做怎樣。這樣的思想方可算為合乎神的道理......神的話不但決定我們的思想,也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內心與外面的行為都能一致,並且都能與上帝的道打成一片,那末,我們就可算內外如一,真是不錯的人了。」

「道化成我們心中的恩典……聖靈藉著上帝的話感動我們,在我們內心動工……成長不是別的,乃是不斷地與神的話合一。」

由此可見,清教徒看聖潔乃內外不斷被聖靈改變,以至更與神的話一致。

C. 靠恩典的成全

此外,那時教會中「還有許多做天路客的,雖然他們做了教友,也仍然茫無頭緒,不知道得救之道」。這些人的錯誤在於靠人的行為去取悅神,他們有以下的思想:「我遵守神的律法,靠神的恩典接受我,我便得稱為公義,可以免刑。」 因此,在清教徒聖潔生活的著作中強調神的恩典已作成信徒成聖的功夫,而信徒追求聖潔乃生命自然的取向。

「『成聖』乃是基督親自所行的,一方面來替我們遵守律法......我專心依靠主的功勞,好像一件潔白無瑕的衣服,穿在身上......一個人靠著基督的功勞得稱為義,他必定會喜歡歸服神......順從他的道。」

這種追求聖潔的取向非靠人的努力維持,乃單因著信心而至。瓦爾特馬賽爾(Walter Marshall)這樣寫到:

「萬不可以為通過這些實際的操練就可以使你的心立馬就成聖,而是要在信心中通過操練使你更親近基督。」

約翰普裡斯頓(John Preston)進一步解釋因信心而有的聖潔行動之意義乃單為響應主愛而行:

「非出於信心做事其實就是違背了上帝的教導,因為上帝教導我們愛人行事只是為了他的名。」

所以,歐文只著眼於神的聖潔,而非個人聖潔:

「一旦明白了基督的義,自己就不會看自我有多麽聖潔。成聖是必要的,然而意識到自己多麽聖潔反而會陷入誘惑。」

D. 小結

以上可見清教徒為了糾正當時教會內的腐敗,針對他們對聖潔的誤解和忽視作響應。清教徒看聖潔乃人得救後的必定和自然的表現,由內而外活出神的話。這是神恩典的工作,而非靠人的努力可及。巴刻(Packer)亦十分同意他們所指出聖潔的必須和重要性,而這也正是新約聖經的教導。彼前115指出信徒「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而帖前43則強調「神的旨意是要你們成為聖潔」。

此外,霍克斯(Hawkes)也同意清教徒的聖潔生活乃基督的恩典在人內心作成的,而非靠人的行為。 從清教徒細致地描述人的順服與神恩的成全如何互相配合,讓我們更明白腓212-13中的意思:「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誌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上文已談及神如何在人心中運行成就善行,下邊我們會探討信徒如何恐懼戰兢地操練這功課。

III. 聖潔生活的操練

上邊已談及教會的腐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強調神的恩典成全信徒的聖潔外,信徒追求聖潔的責任也是清教徒所十分關注的。正如巴刻在描述歐文的作品時指出,「聖潔既是上帝的恩典又是人當盡的義務。只有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才能盡義務,而上帝也只把這樣的恩典給能盡這樣義務的人。成聖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積極追求新我的不斷成長與成熟,一是克制罪欲,治死老我,讓重生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植下新的力量和思想。此乃消極的一面。

以下,我將就追求聖潔和克制罪欲這兩方面去探討清教徒如何將聖潔的操練落實於生活中。

A. 追求聖潔

1) 每天的操練

清教徒看聖潔的追求須要不斷的練習,使其成為一自然的習慣。正如歐文所言:

「當一種習慣開始的時候,不斷的練習可以強化並鞏固這樣的習慣。同樣,按照上帝的心意進行的屬靈習慣也是這樣……這些屬靈習慣只有在不斷的操練中才能根深葉茂、開花結果。」

而這習慣是須要藉生活中每個行動去學習的:

「在行出我們的思想、意願及喜好中每個聖潔的行動乃至生活中每個行動時,聖靈的幫助以及內在的作工是很有必要的。」

2) 默想的操練

歐文進一步指出這種?習乃透過默想的操練,注目於神的美善和自我的罪惡:

「默想神的絕對偉大和自我的渺小以及與神的差距。這樣的默想會提醒我們看見自我的罪惡。這種看見可以動搖久居內心的罪惡之根。」

「多多默想我們對神是多麽無知吧。然而,即使對神了解如此之少,也足夠讓我們自抑與謙卑了……神透過人的軟弱,使人不斷地依靠他,尋求他的教導和聖經中所啟示的他自己……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偉大的神和渺小的我們之間莫大的差別,讓我們靈魂深處充滿對神聖潔的敬畏吧。」

這種默想的操練讓人在神面前自卑,不斷依靠神,至孕育出心靈對神的敬畏。因此,這份畏懼心是一種覺悟,叫人知罪,促人改過。

3) 畏懼與依靠

當時的信徒正是要抗拒和逃避這份畏懼心,因牠打擊他們自以為聖潔的心態。因此,本仁約翰針對他們的錯誤,對「畏懼」有以下的解釋:

「畏懼心使一個人的靈性上生出尊敬神的心,遵守神的道……小心翼翼的保守,不向左走,亦不向右走,卻走在正道上。務使他終身不做污辱神聖名的事,不使敵人毀謗神的名,不使聖靈擔憂,心中常存平安。」

而歐文進一步指出這份畏懼迫使信徒更依靠神去過聖潔生活:

「當我們不斷地意識到單憑己力無法行出神的命令,當我們愛慕那幫助、寬慰我們的恩典,當藉著禱告,憑著信心行事,當我們仰望神的應許,他會供給我們力量使我們能屈服,我們就在神的應許中有份。」

B.克制罪欲

另一方面,清教徒於英國聯邦政府統治時期的分裂和後退使歐文深切反省到藏於信徒內心的罪之影響力。巴刻在介紹歐文作品的引言中亦指出:

「在英聯邦政府統治的最後幾年,毫無疑問,歐文更加確信有罪深藏於信徒內心這一現實。他反對克倫威爾想加冕國王的野心,也面對分裂、內亂。後來他也看見自己以及其他同胞有關信仰聯盟的夢想破滅。歐文對國家的所有政治渴望猶如肥皂泡轉瞬即逝。他清楚意識到導致所有這些發生的乃是存在於基督徒內心的罪。」

所以這時期的清教徒作品+分注重如何對付罪。以下是歐文教導信徒如何對付內藏的罪,藉以響應當時的問題。

1) 克制罪欲的定義

歐文十分仔細地指出克制罪欲(Mortification)是:

「首先,削弱罪的性情,謙卑的增長可以抑止驕傲,忍耐可以緩解衝動,思想與良心的聖潔可以洗淨污穢,以神為中心可以審查對世界的愛。這些恩典都來自於聖靈。其次,是聖靈的活力、動力和喜樂和重生助人抵制欲望。如果正在被克制的罪不再很深植於自然性情中。那麽克制罪欲就不同程度地甚至可以徹底成就。」

以上可見克制罪欲乃漸進的過程,罪欲漸漸減小與神美善的漸漸增多。而克制罪欲是可以成就的。

2) 克制罪欲的必須

歐文認為「我們可以在羅813看到基督徒新生命地基礎,靠著聖靈治死罪惡、朽壞的肉體和淫唸,就能得著在基督裡的喜樂、舒暢和活力。」克制罪欲是信徒新生命的基礎,也是信徒成長的必經之路。

本仁約翰亦指出,「最要緊的是管好你們自己的心,和心中的情欲。因為七情六欲比一切騙人的東西更利害」。

3) 每天的操練

正如操練聖潔的生活一樣,克制罪欲也是一每天的操練:歐文認為「對罪置之不理就是讓其生發出更多更惡劣、更受咒詛的毀滅靈魂的罪。除非我們每日不斷地克制罪欲,治死老我,才能不斷地得著新我。若忽略來自神的幫助就是憑讓我們的心在罪中剛硬了,以至於軟化整個基督徒的生活。」
巴克斯特於1656年所寫的《論革新的牧師》一書中亦指出,「要防止有罪的情欲......把省察自己的內心,壓制腐敗和靠神,當作每天必做的嚴肅功課。

4) 克制罪欲的操練

歐文十分仔細地描述了這過程,以下是他的重點:

a. 考慮罪是否已表現出某些危險的症狀

「首先,面對罪惡感……第二,仔細省察自己怎樣為容忍裡面的罪所做的辯解……第三,數一數未能克服的罪之頻率……第四,看看自己是否僅僅因為怕受懲罰而為罪狡辯……第五,省察上帝的管教是否反而使你的心剛硬……第六,小心罪以免你的心從上帝那裡偏離了……如果這樣的話,唯一的出路就是禱告與禁食。」

b. 清晰長久地記住罪惡、惱怒、邪惡感

c. 讓罪的重擔壓傷你的良心

「讓你的心裝滿這些罪惡並來到上帝面前悔改。因為只有當良心完全不能減輕罪惡感時,靈魂才會嚴肅地來克制對付罪。」

d. 對於從罪中得釋放充滿持續不斷的渴望

e. 省察困擾你的罪是否依舊植根於你的本性中,並由於個人性情滋養而越發嚴重

以上的操練都指向提高對罪的警覺性,當發現便徹底解決牠。這些操練非靠人的行為,乃全靠賴基督十架的救贖,如歐文所言:

「把信心轉向福音中的基督,因為就是他降世為我們釘十字架而死,看著他在我們罪的重壓下禱告、流血、死亡,藉著信心把他釘死的情景放在你的腦海中。每天都這樣操練。」

C. 小結

以上所談及的操練很易令人覺得清教徒乃苦修主義者,因他們十分強調每天的操練和克己的功課。但他們所指出的正是聖經所教導,如「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跟從我「(923),「靠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813)和「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212)等。
霍克斯在這方面有十分精確分析:

「基督徒在用聖經的教導自我反省時,要勤勉。只有在努力中,人才會發現自我的脆弱、安全需要基督的能力,再從努力轉回到聖經來評價,看到人在神面前特殊、明顯的恩典。根據清教徒的模式,基督徒生命正常的螺旋式成長可以避免主觀主義,依靠自我以及依賴善功等錯誤,而能意識到成長是靠著對基督的信心。」

因此,清教徒是在不斷自省中日益體會自己的無助和神的救贖、赦免及能力。

IV.抗拒世俗影響

除了信徒內心的操練外,社會和政治上的勢力不斷打擊及沾染信徒的生潔生命。如諾克斯的慨歎:「我們可以斷言有許多果樹是當果子成熟之前即被毀壞了......被專制暴力所摧殘......有的為暴風雨所擊打,再有的被害蟲或毒泉所毒害。」因此,歐文也就這方面有以下提醒:

「這世界處於極度的緊張狀態,在許多地方已完全喪失了穩定持久的根基。世界使人們的腦中塞滿了各種變革或者使人們盲目地期待變革……所以,人們行事言語就倣佛世界就是一切。而實際上世界算不了什麽。當人們帶著自己曾有的熱情,總想著世上的事情來進行屬靈的操練,既便有可能,也很難合宜、充滿活力地進行屬靈操練。」

以上可見,世俗的思想很難與聖潔和平共存,清教徒們須要竭力地抗拒世俗的沾染,持守聖潔。此外,清教徒更要以聖潔的真理改良社會、律法、風俗,改良人民的人生,叫人棄惡從善。

小結

清教徒要以聖潔的真理改革社會固然是聖經的教導,但改革的方法必須謹慎。以福音的大能和見證的能力喚醒人的道德良知,自然能改良社會;但若靠政治力量逼使人民服從真理,這只是陷入道德說教罷了!正如凱伯爾(Karlberg)指出:

「想建立一個基督社會的努力,一個對神的敬虔和信靠為根基的社會,會不可避免地滑向道德說教……更嚴重的是,在清教徒神學中道德說教的滋長危害了福音的純粹。」

V. 犯罪者的挽回

在當時英國的教會中,除了有很多敗德劣行的信徒外,亦有一批只是暫時相信的人,他們只是怕受地獄刑罰,並未真心悔改,很快便再任意犯罪,長久自欺,那就要永遠沉淪了。清教徒認為從表面看,很難分辨誰是真心相信的,只有透過訓誡與懲治,才能作分辨與挽回。以下是巴克斯特於《論革新的牧師》一書中的論述撮要:

A. 訓誡與懲治的必須

「缺乏訓誡必產生一種欺騙靈魂的傾向;使那些不是基督徒的人以為他們是基督徒......那些敗德的人以為他們的罪是一種可容忍的東西。我們在世人之前竟敗壞基督教本身,叫他們以為一個基督徒只不過是持有這種見解的人,以為基教之所謂聖潔,和世上其牠虛偽宗教無殊。假如我們把聖潔和不聖潔的羊放在同一羊欄裡,而不用基督的方法來分別他們,那真是污辱基督了。」

巴克斯特認為訓誡是分辨真偽信徒的方法,也是保守教會聖潔、不辱主名所必須的。

B. 訓誡與懲治的目的

「願他(犯罪者)在神之前,在教會會眾之前、真心誠意地悔罪......因為我愛他的靈魂,且順從基督之命,盡我的責任;目的無他,只求在可能的範圍內,把他從罪惡中、從撒但的權勢中、從神永遠燃燒的怒火中救出來,使他得以和上帝及教會復和。」

巴克斯特因著愛那肢體與順服神,切望挽回他;懲治只是工具,愛心挽回才是最終的目的。

C. 訓誡與懲治的過程

1) 訓誡那些過著犯罪或頑固不悟生活的人:先聽那些私下勸戒他的人之報告,再由牧師試行規勸。

2) 運用規律勸導人表明出悔改的樣式:必須有憑據才作控告,在公開於會眾以前,先由教會幾位高級人員私下聽斷這事。而另一方面,求神改變他們的心。

3) 悔改後要設法使他完全恢復原有地位。

4) 革除那些受過充分試驗仍頑固不知悔悟的人:為他們祈禱,使他們有悔改與復原之日。

D. 小結

上述的懲治目的和方法皆與聖經相合(1815-20;林前59-13 61-11;提前519-21;帖後314-15),重點在於以愛、禱告和神的感化挽回犯罪的肢體,也從中分辨信徒的真偽。

VI. 今日信徒追求聖潔生活的反省

A. 聖潔生活的確立

在當時英國的腐敗社會中有清教徒的興起務求潔淨教會。今天的中國社會,道德水平更是曰溢敗壞,教會亦不斷被世俗同化,其原因非信徒無力抵抗,乃因對聖潔的意義之誤解。今天的信徒很少著重自己的生活是否聖潔,他們錯誤地認為這只是一很高和遙不可及的標準。但清教徒提醒我們聖潔是人得救後的必定和自然的表現,由內而外的活出神的話。若一位自稱為信徒的人,卻仍活在罪中,就如當時英國教會中很多偽善信徒一般,其悔改的真誠是甚為可疑的。因此,教會應清晰有力地教導這真理-聖潔乃必須而非選擇性的。此外,更要鼓勵信徒多體驗聖靈在內心的更新工作,裡外一致地在生活中活出神的話,作美好的見證。

B. 竭力追求聖潔與恩典成全

對一些保守派教會的信徒而言,聖潔生活的操練很易偏向律法主義和靠個人的努力。特別當提及要竭力追求活出基督,攻克己身,治死老我等操練時,神恩典的工作與人的盡力著實不易平衡。因著當時英國的教會內有太多「靠行為「的人,讓清教徒深思到神的恩典如何作成信徒聖潔生活的追求。他們指出信徒是在竭力追求和不斷自省中深切體會自己的無助和罪惡,從而更深領悟神救贖和赦勉的能力。這是一個不斷進深的學習,讓人越發不敢靠自己行善,而只把一切信心放在神身上。

可是,今天的信徒正是缺乏這種操練與體會,以至十分自我,對神救贖的能力和恩典亦不能深入體驗。相反地,正如當時英國的信徒一般,今天很多敬虔的信徒抗拒和避除那份「知罪的心態,因它打擊著他們自義的安全感。我們須要重新校正追求的方向,以免「事倍功半。

C. 以福音的大能改革社會

今天美國社會的道德極為敗壞,這正好提醒我們清教徒希望以立法和政治力量改良人民道德的結局。若人內心沒有被福音更新和改變,他們根本沒有行善的能力。面對中國社會道德水平的日漸敗壞,唯一的出路非政治上的復和或妥協,乃是信徒勇敢地傳揚福音、毫不妥協地以聖潔生活見證福音的大能,這正是今天信徒的使命。我深切地體會開始新世紀最重要的不是什麽傳福音的方法和策略,乃是信徒操練聖潔生活的落實。

D. 教會懲治的重要

今天教會普遍地過於強調愛心包容,而忽略了懲治的重要性。清教徒的思想中讓我們反省到,若教會不嚴勵地施行懲治,就等於任由信徒不斷沉溺罪中而不悔改,沉溺於撒但的權勢中,沉溺於神永遠燃燒的怒火中。真正的愛是讓犯罪者醒悟到自己犯罪的可惡和嚴重性,從而有發自內心的悔改。此外,教會的懲治亦有教育性意義,讓信徒看到罪的嚴重性,從而提高信徒對聖潔生活的重視,以加強教會見證的能力。因此,巴克斯特於《論革新的牧師》一書中表達那份「愛之深、責之切「的強烈情感,足為牧者的模範。


參考書目

英文:
1. Hawkes, R.M, The Logic of Assurance in English Puritan Theology. WTJ52(1990), 247-261.
2. Houston, James M, Sin and Temptation: The Challenge to Personal Godliness. Portland: Multnomah Press, 1983.
3. Karlberg, Mark W., Moses and Christ - The Place of Law in Seventeenth- Century Puritanism, TrinJ 12 Ns (1989), 11-32.
4. Marshall, Walter., The Gospel Mystery of Santification,. London: Oliphants, 1954.
5. Owen, John, Works. 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66.
6. Parker, J.I., Among God’s Giants, Eastbourne: Kingsway Pub., 1993.
7. Preston, John, Of Effectual Faith - In the Breast Plate of Faith and Love, London,
1634.

中文:
1. 本仁約翰著《天路歷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2. 赫德遜編《不列顛宗教改革思潮》,東南亞神學教育基金,1962年版。
轉自《讚美論壇》作者:knox

http://bbs.creaders.net/rainbow/bbsviewer.php?trd_id=124522&language=big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